top of page

力量路徑的記憶,構成時間的紋理
當我們第一次走進這個空間...
半塌的空間場所,因而裸露出的結構,滲透進空間縫隙的自然,所有的構造都以"本質"的樣貌呈現。
結構修復理念
結構做為撐起一切的骨骼,而在中庭空間井字型的框架是穩定周遭壁體的重要關鍵。為了維持原先的空間感,使用植筋與超高強度混凝土(UHPC) 的方式,重新評估新的使用機能與載重後,以原先的尺寸進行修復。在這樣的修復策略下,我們可以從補強的痕跡反映出時間與力量的流動,在此刻轉化為充滿歲月痕跡的"新肌理"。

結構修復的四種策略
建築裂縫的修復方法應根據結構強度、損傷程度及歷史紋理來決定,以確保建築物的安全性與文化價值。我們依裂縫的不同性質,由嚴重至輕微制定以下四種處理策略:結構補強、表面癒合、時間紋理和金繼修復。
結構補強
當裂縫顯示出建築結構已受損,且影響耐震能力時,我們採用超高性能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補強,以提升建築的耐震能力,並恢復其應有的結構功能。
表面癒合
若建築結構體雖受損,但仍保有原設計斷面強度的70%以上,則不必進行全面 補強。透過混凝土砂漿修補表面裂縫,修補材料的強度應以原設計值的 70% 為基準,確保結構穩定性的同時,維持原有建築的設計特性。
時間紋理
某些裂縫或剝落痕跡並非結構性問題,而反映了建築在不同時期的演變,包括歷代塗層的脫落、 生物侵蝕、工法遺跡及構造剖面的顯示。這些元素屬於建築時間紋理的一部分,作為歷史價值 的見證,不進行修補,而保留現況,以呈現建築物的時間層次感。
金繼修復
對於不影響結構安全的小型裂縫,特別是位於室內、廊道等內部空間的裂縫,採用「金繼」工法使其能夠凸顯建築 的特色,成為空間表現的一部分。透過這種方式,除了可以避免水進入繼續侵蝕,也使裂紋不再 僅是破損的痕跡,轉而成為強調建築歷史特性的設計元素。
bottom of page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