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清代風骨:澄淵記事
百年前,這裡曾是一位名為胡澄淵的武舉人宅邸,他年幼時渡海來台,遷居於府城。早年的胡澄淵原本專心讀書 習文,後來轉而習武,高中武舉人之後,在當時繁華的府城中街建起宅第。在乙未戰爭期間,他曾經積極運送糧草支援劉永福抗日;府城陷落後,他帶著家人暫時回到祖籍紹安避禍。一段時間後,再次回到臺南,過著隱居的生活,默默關心地方事務。在日治期間,日本官方多次邀請他任職,但他始終婉拒,堅持不仕異族,顯示了其堅毅氣節。他為人正直、公道,喜歡協調地方紛爭,因此深受鄰里尊敬。這位曾經叱吒府城的武舉人,如今已化為城市歷史中溫暖而深刻的一頁。

商宅風華:黃家的城市足跡
後來,一戶來自屏東的黃姓人家遷至台南。他們經商有成,女主人親自掌灶,改造這裡原有的二進式街屋,以及一座前庭寬闊的三合院。她保留左右兩座狹長街屋的形式,規劃為商店營業使用。而中間86番地的位置,則打造出隱私性高、規模氣派的四合院作為家族主要居所。宅邸位於五條港周邊的新港墘——那時曾是 台南最繁華的水運中心。貨船穿梭、街市熱鬧,黃家選在這裡蓋宅,可見其經濟實力與眼光。然而,隨著城市變遷,黃家的後代也陸續搬離,老宅漸漸沉寂,像個被遺忘的城市記憶。

時光再續:文化場域的重生
多年後,現任屋主許志鋒先生購入老宅,原本是計畫蓋大樓。但他的夫人認為,這樣一棟深具文化底蘊的老宅應該被保留下來。於是他們決定保留原本的格局與材料,並與原型建築團隊合作,重新整修與再設計。透過串聯胡舉人遺跡、黃宅建築紋理與當代建築語彙,老宅蛻變為一座新的建築美術館。這棟房子,不再是私人家宅,而是向大眾開放的文化場所,讓大家在一磚一瓦中,體會台南歷史的多層次肌理。

bottom of page